以中國的體量,隨手一做就能把一個行業(yè)拉下神壇。比如煉油行業(yè),只是給民企稍稍松綁,就對全球原油和成品油流向造成了深刻的沖擊,日韓油企就已經(jīng)虧哭狼嚎了。然而,我們還在繼續(xù)推進民營煉油廠的做大做強……
民營的“茶壺”煉油廠,曾經(jīng)如一盤散沙,平均煉油能力只有7萬桶/日。但是聚沙成塔,其合并煉油能力在2005年也占到了國內總煉油能力的10%。一切隨著2015年國家向部分企業(yè)發(fā)放獨立進口配額而改變。
由于趕上了油價崩潰的好時候,這些“茶壺”煉油廠的合并煉油能力在2015年飆升到了418萬桶/日,已接近國內總能力的三分之一了。時間上,獲得進口配額后,小煉油廠貢獻了百萬桶/日級別的進口增量。一手是低成本的原油,一手是國內的成品油定價機制,這些煉油廠賺得盆滿缽滿。唯一的問題是:產(chǎn)能過剩了。
2016年,我國原油進口量激增了14%,為2010年以來最快增長速度。這是個什么概念呢?把“茶壺”煉油廠單拎出來,已經(jīng)可以超過西班牙這種老牌發(fā)達國家的凈進口量了,妥妥地占據(jù)世界前十。這些原油一定要有去處,那么整個東南亞就迎來了成品油出口大潮。
去年柴油和汽油出口分別增長了115%和64%,今年也沒有減速。這讓原來制霸東南亞成品油市場的日韓企業(yè)叫苦不迭:不僅產(chǎn)量被中國的“茶壺”廠甩開,就連質量也沒法比了。在中國沖擊之下,整個亞洲市場的煉油利潤大幅滑坡。
這件事情的另一面,就是國內煉油廠的野蠻競爭。一大堆煉油廠小煉油廠產(chǎn)能利用率都在40%-50%徘徊,還不如合并到一起做大做強。本月早些時候,山東省作為大量“茶壺”廠的駐地,已經(jīng)批準了煉油廠合并的提案。
煉油廠合并的好處是大大的。先不提大煉油廠有能力更新設備、有利于環(huán)境,作為單一主體出口的時候一定不會自己跟自己殺價,錢該賺到的一分錢都不能少。同樣關鍵的是,國家為三桶油在國內培養(yǎng)了一個體量足夠大的競爭對手,三桶油在它的鞭策下也不得不努力提高運營效率。比如說,由于出口配額縮減、國內庫存大漲,中石油和中石化甚至帶頭發(fā)動價格戰(zhàn)。
到了現(xiàn)在,布油已經(jīng)在55美元/桶的水平企穩(wěn),這意味著“茶壺”煉油廠的利潤空間被擠壓了不少。更關鍵的是,國內煉油廠油罐的墊庫去年就完成了,這意味著這些小煉油廠對原油的胃口會降低,但對煉油收益卻是個好消息。
國內“茶壺”煉油廠調整的間隙,我國為亞洲市場留下了一個短暫真空。不僅中石油和中石化在追求提高出口配額,中東和北美的煉油廠也在虎視眈眈——大家的庫存都高得很。說白了,我們的體量已經(jīng)大到,打個哈欠都能深刻改變貿易的流向了。
責任編輯: 張磊